这个嘈杂的世界就是这样了,努力珍视每一次对话
前段时间南通通州新能源车车主伤人事件火爆一时,其实来龙去脉挺简单,23岁的年轻小伙买了辆车,跑到摩托车友群里想要蹦一个(看起跑加速),心里应该想着喜提新车,极限加速,吊打你们显摆一下,摩托车群里的年长一点的直接不惯着他,你代款买个车显摆什么,我摩托车都比你贵,由此双方各自的观点达成冲突状态,延续到线下约架,结果误伤到另外一个冲动者,直到冲动者死亡给这个事件钉上结尾。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地方,11月1日下午放学期间,一位女性家长骑着电动车来到学校接自己的孩子,并把电动车停放在了附近一家商铺的门口。这位商铺老板对此表示不满,并劝说家长将车驶离。然而,经过一番口角后,商铺老板竟然情绪失控,使用刀具将这位家长刺伤。
起因都是一个轻微的争论,然后争论逐渐升温,上升到对人的攻击,想要自己的观点战胜对方的观点,慢慢升级上头的过程。
那么来了--争论是什么
争论是各类角色针对某一问题、现象或者事件状况表达不同观点,或进行批判,通过论证进行讨论的行为。
WIKI解释的多好,你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可以对现象或者事件进行批判,但它本质上是一个讨论的行为。百度词条里面还有一点补充: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各种争论,通过争论,可以明事理,现真相,得到真理。那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争论通常都会变成争吵呢?
从心理根源来看,争论源于人类内在的自我保护和认同需求。每个个体都渴望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需求源于我们对于自尊和社会地位的基本追求。当我们的观点受到质疑时,我们本能地会产生防御性反应,试图通过论证来维护自己的立场。
《逃避自由》里面提到的一个实验: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我们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我们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我们要的东西。
“认识你自己”是人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根本要求之一
-- 《逃避自由》
假设催眠师B对A实行催眠,在催眠的过程中向A进行暗示在叫醒他后,他将会读一部手稿,并坚信这手稿是自己带来的,他将找这部手稿,但又找不到,那时他将会坚信另外一个人C偷走了它,他会非常生C的气。B还会告诉A,这只不过是他在被催眠状态时B给的一个暗示,他将会忘掉它。必须说明的是,C是一个从未令A生过气的人,而且从具体情景来看,A没有理由对他发脾气,不仅如此他实际上根本就没带手稿来。
结果会发生什么?A醒来,就一个话题聊了几句后,他说:“对了,这使我想起我在手稿中所记的一些东西,我读给你听听。”他环顾回周,但找不到手稿,于是转向C,意思说他拿走了它。当C否认时,他会越来越激动,最终会勃然大怒,直接指控C偷了手稿。他还得寸进尺,罗列出很多C作贼的合理理由。他说,他听别人说,C非常需要这部手稿,并有很好的机会拿走它,等等。我们听到他不仅指控C,而且还捏造许多“合理理由”,似乎所控属实(当然,这些没有一点是真实的,A以前也绝对不会想过要编造这些理由)。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A有某种愿望,即想读他的手稿;他有所认为,即C拿走了手稿;他有所感觉,生C的气。这三种心理活动--愿望、思想、感觉都不是A自己的,因为它们并非A自己心理活动的产物。这些是外面灌输给他的,也就是催眠师,但A在主观上觉得好象是他自己的(这个另说你很多认为是你的想法其实不一定是你的)。重点来了,其中A表达了催眠没有灌输他的一些思想,也就是那些他用来“解释”C偷了他的手稿的这些想法的“合理的理由”,尽管意在解释怀疑,然而我们知道,先有了怀疑,理性化的想法只是发明来使感觉更可信的,它们并非真正的解释,而是试图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时候,我们那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就会变得不可靠,以至于别人阐述一个事实, 当事人都会感到自己的观点或尊严受到挑衅,通常会本能地寻求"对等"的回击,逐步升级为人身攻击。这种心理机制源于原始社会中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在现代社会中却常常导致无意义的对抗升级。
认知偏差使我们倾向于选择性地接受有利于自身立场的信息,同时排斥或曲解与之相左的证据。
对等报复是争论升级的重要催化剂。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思维系统充满了各种偏见和盲点。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低估对方观点的合理性。我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常常是不准确且带有显著偏差的,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如此轻松,你想要的你不想要的,源源不断的灌输进我们的脑海,影响我们自身的判断,我们原本不准确的判断会更不由自主,带着更深的偏见。我们习惯倾向于接受符合自身既有认知的信息,排斥或者有意忽略那些挑战我们观点的证据,又或者把话题引向于对我们有利方向,这就像是为自己的思维建立了一个舒适但封闭的回音室,只听到自己想听的声音。
近段时间也感觉到自己执着于想要去阻止某些事,执着于自己的观点里面,偏于性格原因,独自思索时就会不停的找论点佐证自己的观点,周而复始,自增烦燥。
当然这是人类很正常的特征,认知偏差并非个人的缺陷,人类思维系统的普遍就是这样。
最后又来了,我们如何更好的处理呢
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闭嘴。
如果对方是固执的傻布,根本不听你说,只顾自己观点的输出,那如果你持续的跟他争论,最好问一下自己你图什么,与其痴心妄想的觉得能说服对方,不如闭嘴保持好当前,可能就是最好的结果。不如就直接表达,我买BBA就是为了买个标,买电车就是为了省油,买低配就是因为预算有限。
如果对方是超出你的认知的智者,那听可能是你更好的选择,一个智者愿意对你输出,你应该很庆幸,听得越多收获越多,如果变成你不停的输出,智者笑而不语的时候,像不像刚刚提到的场景的即视感。
扯正经的方法
培养对自身思维模式的警觉性,学会主动质疑自己的第一反应,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点背后的潜在偏见,这意味着要建立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你瞅啥”“你这功能设计得不对”等等,你习惯性的回应第一反应的时候,先停一下,你后面是自我服务的辩驳还是基于事实的讨论。
完整听取对方的观点,更要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这需要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感受不同的视角。完整很重要,当你请朋友吃饭做了一桌子菜,朋友吃第一口,表达了一下感受“啊,有点辣”,然后我们就急于解释,其实朋友后面还有真正的观点“啊,有点辣,不过是真的好吃!”。
知识的持续学习是突破认知偏差的有效途径。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接触多元的思想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全面思维系统。
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超越这种认知局限。学会暂时搁置自己的成见,真诚地倾听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就像在读一本书时,虽然你可能不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可以欣赏他们的写作风格和逻辑。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承认世界的复杂性和认知的多元性,能让你在生活中更加从容自信。
我们需要有一种谦逊的认知态度,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保持对新观点的好奇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