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镜头的好不好,自己说了才算

我命由我不由天,镜头的好不好,自己说了才算

老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买相机最早入手的是SONY原厂的40定焦,拍的时候不太好意思走得太近,大部分时间都是后期裁剪,相机的3300W和镜头的解析力,一直觉得没有啥压力。春节的时候入手了一个腾龙的70180,因为买之前也算是做了功课的,718的解析力也算是不错的,如果原始构图比较好,不需要后期调整的情况下,感觉还满意,情况出现在了180段,每次用180段拍完照片,后期想放大裁剪,就明显感觉到不如原厂定焦的清晰了,在剪裁处理的时候,经常感觉有那么一点的不得劲,当然清晰度是主要的一方面,其它所有的细节组合成了另一方面,毕竟畸变暗角还可以调整,清晰度没法拉回来。

Image.png

Image.png

评价一个镜头的标准是什么

从整体来看,肯定有结构质量,也就是你的握持感、耐用性、重量,重量在我这儿还是占很大的份量的,当然还有外型设计,只是这些不直接影响到图片的质量,所以先抛开这些不谈,自动对焦处在两者之间的属性,对焦准嘛图片自然要清晰,但没有自动对焦给我足够的时候我也能拍好,所以这个也先排掉。

那其它的给我扒出来的就是:图像分辨率、色差、畸变、暗角、衍射。

图像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指能分辨开两个靠近的点物的能力,或者说是镜头能捕捉画面细节的能力。假设有一张白色图片,上面有很多细小的线条,镜头分辨率高就能很好的分辨这些线条,反之,则是线条有些模糊或者无法区分。通常用每毫米对应的线数来衡量(lp/mm)

Image.png

每毫米 5 对线条,由 10 条等距线条组成,其中 5 条为黑色,5 条为白色。每对线条 = 1mm/5 = 1000μm/5 = 200μm。一对线条:1 条黑线 + 1 条白线,每条 100μm。

如果说一个镜头能够分辨每毫米 100 条线,这意味着该镜头可以分辨多达 100 条大小相同的线,这些线足够小,可以容纳在 1 毫米的空间内;为此,每条线的宽度必须为 0.01 毫米。这意味着系统的光学分辨率极限为 10 微米,除非受到其他因素(例如像素大小)的限制。

Image.png

使用相机像素有效采样这些线条的极限像素大小为 100μm。如果像素大小大于 100μm,则无法正确采样有关黑白线条的信息。如上所示,如果像素大小远大于 100μm,则交替的黑白图案可能会成像为模糊的灰色图像。

Image.png

然后为了避免狗头牛身或牛头狗身,我查了一下两者的关系。

100μm像素相机的极限分辨率 = 1000μm/mm ÷ 2 x Pixel Size (in μm) = 500/Pixel Size (in μm) = 500/100 = 5lp/mm

理想情况下,图像分辨率应该是相机像素分辨率的两倍左右,以充分发挥相机的能力。大了则浪费了相机的分辨率,小了则浪费了镜头的分辨率。

当然清晰度这个是主观感觉,同一张图片我看了觉得清晰,你看了觉得不清晰,秦始皇这时候跑出来了,我们弄个东西来统一一下吧,我们就通过MTF图来展示了。

Image.png

横向表示从框架中心到边上的距离。

纵向表示镜头的分辨率。1为效果最好,所以理想的镜头是线从左到右一直在顶端

Image.png

但常规的是这样,G大师的50MM F1.4,这已经是牛头了。

Image.png

色差

色差是一种光学现象,众所周知,白色的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色透过透镜时,每种颜色的光波长不同,透镜对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程度就不同,这样就倒致了色差。通常情况下,蓝色折射最多,绿光次之,红光折射最少。

透镜无法让所有颜色的光聚焦在同一点,就会出现彩色的边缘。如果你调整焦距让绿色的更清晰,这时候周围就可能会出现紫色的光环(红色+蓝色=紫色)。摄影贴子经常说的紫边紫边就是这样来的。

这是国外某个网站做的非常直观的一个图,网站上的交互可以直接调整看效果。

Image.png

畸变

直线在投影后仍能维持直线的投影叫直线投影,畸变是成像偏离直线投影的一种。畸变会改变图像的形状,但是不改变精度。

畸变有两种:

一种是径向畸变,穿过透镜中间的直线不用折射,直线还是直线,从中心往外,越往边缘折射越多,这时候就会或多或少的产生畸变,向外鼓的叫桶形畸变,跟木桶形状一样,向内收缩的叫枕形畸变,同样也是因为跟枕头的形状类似。

Image.png

Image.png

另一种叫切向畸变,就是透镜和成像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就是本来是两个平行的面,不管其中谁斜,现在他们不平行了,由此产生的后果。

越是长焦越容易畸变,下面左边是40MM,右边是180MM

Image.png

暗角

暗角看名字就理解,照片的四个角比较暗,用书面文字说就是四角亮度降低。

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最中间的直线光线肯定距离最短,边缘的光线距离最长,再经过透镜的层层阴影,缘边的光线被减弱。

当然为了拍摄风格有意为之的就另算了,暗角可以更好的突出中间主体,比如上遮光镜。

后期调整软件里面的晕影就是调整暗角的对应功能。

Image.png

光的衍射

假设有一个不透明挡板,用小刀在上面刻一条狭长、笔直、透光的缝,然后在挡板的后面放置一个观察屏。照射单色平行光在这个挡板上。按照几何光学,观察屏上只会有一条与狭缝轮廓相同的亮条纹。然而,精细的观察可以发现在这条亮条纹的两侧,对称地分布着一些亮条纹。发生这样现象是因为光在狭缝处发生了衍射。--WIKI

Image.png

Image.png

孔(光圈)较小时,衍射现象会更明显,会导致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下降。

孔(光圈)较大小,则会减少衍射的影响,图像质量会更好一点。

最后

所以镜头的核心就是光学,光学结构的变化不像电子元件那样日新月异,好一点的,十年前的镜头到现在依然能打,但是当年的旗舰的、电子元件到现在都不一定能站起来了。

光学本身就很难调教,可想而知,一个变焦镜头的调教难度比定焦镜头难多了,所以同价位的一个定焦镜头的成像素质,基本上会比变焦的要好。钞能力的话就可以走“我全都要”的线路了。

正常情况下,我们还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和消费选择更合适自己的镜头,根据预算的灵活性选择定焦还是变焦。

光圈过大的时候,会有更好的进光量,更梦幻的背景虚化效果,但也更容易有色差和畸变的可能,影响图像清晰度,因为大光圈的景深小,主体清晰的内容也就小,想要剪裁的发挥也就限制了。

光圈过小的时候的衍射现象会明显,同样会降低图像清晰度,更不说为了弥补进光量提升ISO还来的噪点。

这就为什么F4-8这区间这么蓝了。

Image.png

看手里的镜头就跟看媳妇一样,盯着她最好的地方看就行了。

预算有限想要画质买了定焦,那拍的时候就往前往后多走几步。

当你拍不到的时候,长焦拍到了,拍到了总比拍不到好,别就不盯着画质,盯着拍到了这个点。

光圈不够手来凑,无情铁手用起来,镜头在那儿不能变,自己可以变。

最后还是要说下,腾龙的718的这个焦外是真难受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