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择床,是首夜效应,让睡眠更加安稳

不是择床,是首夜效应,让睡眠更加安稳

image

过年的时候,有过一次急诊室的一夜,自己完全无法正常瞌睡,就是小憩一会的效果都达不到,然后这次跟老婆呆了一次,同样是充斥着消毒药水的空间,当然没有了那些嘈杂的声音,这次迎接第二天阳光的是一个精神的灵魂。在回去开车途中还跟老婆确认,我是不是昨天睡得挺好的,“那当然,呼啦呼啦的”。

根据过去的重复经验,我一直认为,自己去陌生的地方第一夜睡眠总不好,应该是因为“认床”的原因,随着逗留天数的增多,会渐渐变得熟悉,进入更好的入睡状态。然后上面刚刚发生了不一样的个例,也许这种感觉是有解决方法的。

研究表明,当我们进入新的空间,陌生的环境,就算进入睡眠了,大脑的部分依然会处理警觉状态(当然这也要跟当前的状态相关,有些人环境适应快,有些人烂醉如泥)。

(每一次开头的部分都是我的瞎扯,目的都是为了下面的内容,我本地的记录里面其实都没有上面这一段。昂)

image

首夜效应」(first-night effect)

首夜效应(FNE)是一种在睡眠监测中普遍存在且影响监测结果的现象,一般表现为第一夜的睡眠质量比随后夜间监测得要差。人在陌生环境睡觉时,会有一半的大脑保持清醒,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类在陌生地方睡醒后还是会觉得疲倦。

当然还有些人在新环境下反而睡得更好,这种情况被称为“反首夜效应”(RFNE)。(比如新鲜感会带来的兴奋和放松的人群)。

首夜效应的表现

首夜效应的典型表现包括:

  • 入睡时间延长
  • 总睡眠时间减少
  • 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时间缩短
  • 睡眠效率降低
  • 夜间觉醒次数增多

首夜效应的原因

  • 环境因素
  • 压力和焦虑
  • 大脑半球不对称

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也会让一半的大脑保持清醒警戒四周围,人类在这点上跟它们相当类似。

此外,1999年,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查尔斯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观察一群鸭子的睡眠行为。结果发现,处于队伍中间的鸭子因为安全感较强,能够安心地闭上双眼入睡。而那些位于队伍两端、处于较危险位置的鸭子则会保持半睡半醒的状态,睁着一只眼,朝向可能的天敌方向,以保护自己和同伴。

image

自己每次出差第一夜,在陌生的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当然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入睡障碍人群,暴雨直落的夜,雨点噼里啪啦的击打声还好,要是变成和风细雨的夜晚,规律时间间隔,屋檐滴落下的雨滴,击打到窗台,听完第一个雨滴声,我脑海里就在等候第二滴了。在陌生的环境里时,这种警觉性变得更加灵敏,生怕错过任何潜在的危险信号一样,不停的提醒着你。

陌生的酒店,陌生的房间,灯光、声音、气味、床的触感都与平常不同,集齐了你与平日不同的五官感受。这时候首夜效应的人的大脑就会悄悄启动“警戒模式”。我们的左右大脑会分工合作:一边继续休息,另一边则保持半醒状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这可能也就是易醒的原因,负责警戒的一半太容易将你唤醒了。

在我们适应了这个新的环境之后,也就是通常到了第二个晚上,这种“警戒模式”就是减弱。大脑两侧重新协调工作,让我们能够安然入睡。“睡吧,这里很安全”对于熟悉的环境,大家确认了安全,放下戒备,让全身心都投入到梦乡,身体机能恢复之中。

所以,当我们在新的地方睡不着觉的时候,别怪自己,别懊恼。这是对于自己的体质,大脑在默默的保护你,只是这个方式你不太认可。你要做的就是试着尽可能的安抚它,想办法告诉大脑,OK的,没关系的,这里很安全,我们可以好好休息。

image

如何适应

即然我们知道了原因,那我们如何快速适应呢

我们已经知道,首夜效应主要的原因是对陌生环境的警戒感,我们降低这种警戒感,就会让大脑更容易放松,更易入睡。

就好象我上面的个例,家人,你身边睡着你的家人,哪怕身在陌生的环境也会更多的安全感。所以曾经总结自己关于睡眠的问题:要么不是陌生的地方,要么老婆在旁边。

儿童对于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也会更容易安心的入睡,我家小朋友自己睡的时候,总要用枕头在床上横平竖直的搭个城堡,当然也有可能是乐高后遗症,然后我在旁边的时候就不需要了,家人在旁边会增加你的安全感。

2020 年一项发表在《精神病学前沿》上的研究指出,跟一个人睡觉相比,夫妻一起睡觉时虽然肢体动作可能会更频繁一些,但这些肢体动作并不会对睡眠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这可能是夫妻双方在经过长期的“睡觉磨合”之后对动作的适应。其实除了能够适应这些动作,夫妻双方睡眠磨合之后,连睡眠阶段也会出现同步的情况,双方可能会在差不多的时间进入深度睡眠,差不多的时间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也就是说,夫妻“同床共枕”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交。2022 年发表在《睡眠》杂志上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这项研究统计了 1000 多名成年人的睡眠情况,发现相比于自己独自入睡的人,跟伴侣睡一起的人能够更快入睡、睡眠时间更长。而且,相比于独自睡觉的人,跟伴侣一起睡的人抑郁、焦虑和压力的自我评分也更低一些,疲劳感也更弱。

另一项更早的研究也发现了,人们在跟伴侣睡在一起的时候,确实会受到对方动来动去的影响。但相比于一个人睡,跟另一半睡在一起的时候睡眠质量依然会更好。

其它,保证更好更熟悉的环境,安静是你能入睡的好伴侣,你需要挑一个静音条件好一点的酒店,如果环境也变得更熟悉一点呢,大部分同一个品牌的酒店,房间布置都比较相似,灯光、物件、颜色等都接过一致,每次都选择同样酒店房间,会减少一些对环境的陌生感,你要相信大脑可以感觉得到。

image

下面是一个关于不睡眠的传说实验,害怕的选择不看

俄罗斯睡眠实验》是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都市传说,讲述了在苏联时代的一项科学实验中,五名受试者接触到一种抑制睡眠的兴奋剂的实验性故事,他们最后都变成了怪物丧失理智并死亡。

故事讲述了 1947 年在一个秘密的 苏联测试设施中进行的实验。在一项军方批准的科学实验中,五名被视为“国家公敌”的囚犯被关在密封的毒气室中,并不断给予实验性气体兴奋剂,让受试者连续 30 天保持清醒。囚犯被错误地承诺,如果他们在指定的 30 天内完成实验,他们将被释放出监狱。在最初的 5 天里,受试者表现得一如既往,互相交谈并透过单向玻璃向研究人员窃窃私语,但注意到他们的讨论在主题方面逐渐变得更加黑暗。9天后,一名受试者开始无法控制地尖叫数小时,而其他人对他的爆发没有反应。那人尖叫了很久,撕裂了声带,结果哑了。当第二个人开始尖叫时,其他人通过粘贴撕破的书页和自己的粪便来防止研究人员向里面看在舷窗上。几天过去了,研究人员无法查看内部情况,在此期间,房间内一片寂静。研究人员使用对讲机测试受试者是否还活著,并得到受试者表示顺从的简短回应。

第 15 天,研究人员决定关闭刺激气体并重新打开腔室。受试者不想关掉煤气,因为担心他们会睡著。进入内部后,他们发现这四名幸存者在过去的几天里对自己进行了致命的、严重的自残和开膛破肚 ,包括撕下皮肤和肌肉、切除多个腹部内脏、进行自相残杀。 在他们自己身上,以及第二个对象的自相残杀,并让 10 厘米(4 英寸)的血和水积聚在地板上,他们从第二个对象身上撕下的纸和肉块被塞进了几个排水沟,被发现死了房间一打开就在地板上。受试者强烈拒绝离开房间并恳求科学家继续使用兴奋剂,结果杀死了一名士兵并重伤了另一名试图将他们带走的士兵。在最终被移出收容室后,所有受试者都表现出极强的力量,对麻醉剂和镇静剂具有前所未有的抵抗力,尽管受到致命伤害仍能保持活力,并且极度渴望保持清醒并服用兴奋剂。还发现,如果任何一个受试者睡著了,他们就会死去。

在对他们的重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治疗后,幸存的三名受试者准备在军方官员的命令下带著兴奋剂返回毒气室(尽管这违背了研究人员的意愿),脑电图监视器显示大脑的短暂反复时刻死亡。在密室被密封之前,其中一名受试者睡著了然后死了,唯一能说话的受试者尖叫著立即被密封在密室中。军事指挥官下令将另外三名研究人员与其馀两名受试者一起关在房间内。一名研究人员立即拔出枪,朝指挥官和哑巴对象的头部开枪杀死了他们,导致另一个人逃离了房间。由于只有一个幸存者,吓坏了的研究人员解释说,他不会允许自己被锁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怪物,这些怪物已经不能再称为人了。他拼命地问这个对像是什么,对象笑了笑并指出他自己和其他堕落的对像是人类思想中与生俱来的邪恶,可以通过睡眠来控制。短暂的停顿后,研究人员朝囚犯的心脏开了一枪,他垂死的呼吸倒在地板上,对象喃喃地说出了最后的话;“所以……终于能……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