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她们,为什么干净的环境能让我们心情愉悦?

天气炎热,进入七月之后发现自己好象懒了,原来是自己主动寻找契机,去挖掘分析一个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出来,这个月变得一直在等待契机。自我服务偏见作祟,还美其名曰的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在图书馆借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全集和《救赎者》两本小说,把时间都用去看书了,理由看似很合理,但自己不信。

image

每次进入图书馆,总会被一种难以言喻的舒适感所包围。干净的环境,偶尔的一些很轻微的声响,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井然有序,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书,按分类、按编号、按推荐。来回穿梭寻找时,不会有迷茫无措感。看似随意摆放的沙发,细节里也透露着整齐,它们是在一条直接线。没有花里胡哨的色块污染,去干扰你的视觉神经。书有新有旧,新的封面光滑如玉,暗示的知识的更新精进,旧的显着沧桑,挂载着岁月的痕迹,虽旧、破,但不污浊。

image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人们一般都喜欢干净、整齐的东西。同样的旧衣服,干净和不干净穿着,我们更喜欢接近衣着干净的那个。去参观一辆车的内饰或者一个房间,我们也更喜欢看车内整齐、功能分明的中控,屋内陈设摆放整齐、地面干净的房间等等,结果我们知道了,那为什么呢,干净,整齐怎么让人感觉到舒适和偏好的呢?

image

插曲:

老婆总是把儿子的衣服想办法洗得干净如初,鞋子也是一样,脚长大了鞋都不合脚了,但是鞋子只有穿坏的地方,没有不洁净的地方,老婆自己的鞋子就不说了,我直接分辨不出是去年的还是今年刚买的,都是一样干净、新。她的鞋咋不会坏呢?当然,这其中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小朋友这年纪很难保持,穿着雪白的衣服出去,再接着雪白的回来,难免就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拉扯,我则小朋友嘛,穿着洗过的衣服就行,洗不掉的斑点该穿就穿。

然后就想,从她们的观点出发,去找理论支持,然后来说服我自己。

主旨

整体的来说,就是我们日常遇到的事物被分为两类,一种是大脑感觉有益的,正向的;一种是大脑感觉威胁的,负面的。

image

我们的大脑被编程的认为寻找威胁或奖励,当大脑检测到有害的事物时,会释放应激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当大脑察觉到一些有益的事物时,我们的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催产素或血清素,这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

image

image

神经可塑性是脑内神经网络具有藉生长和重组而改变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大脑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持续接受着外界信息,通过不断的学习,形成一套个人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

所以有的人可以面对漫骂无动于衷,有的人则应激性的上去要干仗,因为个体的大脑认知差异,遇到漫骂挑衅,不自动将其归类于威胁或有害事物,这就是控制了情绪。不对,跑远了。继续回来,对于干净、整齐这件事上,大脑是怎么分辨有益或威胁的呢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指特定工作加在个体认知系统时所产生的负荷量。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加长期记忆中的知识,欲达成此目标,就必须考虑人类的认知在处理新信息时,其工作记忆的容量是相当有限的。

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地都在处理着信息,你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占用的大脑“内存”就越多,但是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就意味着你越感到压力和疲惫,这就是我们日常都乐于被动获取信息,而抗拒主动吸取信息的原因。

image

看上面两张图,你大脑需要处理的信息数量完全不同,记忆负担、注意力的分配、认识效率等等都会产生明显的区别。

假设我们再给他加上一点点不干净的负担,会不会有一种更头大的感觉。

image

所以在干净、整齐的环境中,我们更加轻松和愉快——因为它减少了我们的认知负荷,让我们的大脑可以更专注的处理重要的信息,而不是被环境的混乱所分散注意力。

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对齐、对比、重复、亲密性,都带着达到减少认知负荷的目的。

控制感理论

控制感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种基本需求,就是感觉自己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当我们感到失去控制时,会产生压力和焦虑。

想象你刚搬进一个新家,箱子和家具到处都是。你可能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但随着你逐渐整理房间,把每样东西都安置好,你会感到越来越自在和满足。

干净,整齐有序的画面,会让我们更有控制感,就好比刚刚的画面。我很明确的知道我每个颜色的理发器有多少,不可用的有几个。如果有架子的话,分别放在横平竖直的架子上,我有很强的控制感,自然而然的知道哪个理发器在哪个架子上,不会出错。

image

就好象你到了一个新的公司,面对陌生的环境容易感到不安,随着环境的了解,工作流程的熟悉,慢慢控制感增强,不安感消失,舒适感提升。

干净整齐的环境给我们一种掌控感,这就是为什么它能让我们感到舒适和安心。

进化心理学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偏好干净整洁的环境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所有的有机体都是适应的产物,适应是演化形成的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方法,是通过选择形成的。人的某种特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可靠地、有效地、经济地、精确地解决某种适应问题,这在身体结构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某种适应问题。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要解决两类大的问题:生存和繁殖后代。人的心理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过程而演化形成的。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家对干净的环境的偏好可能源于病原体的天然厌恶,long long ago,不洁净的的环境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病原体,更高的染病风险。比如同一个水池,一个清澈见底,一个污浊不堪,人们会不容质疑的选择干净的水池。

一个干净有序的街道的国家,一个残砖破瓦的泥泞的国家,让居无定所的你选择一个定居,你会选择哪一个?

image

人类的心理机制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而来的。我们现代人的许多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都是祖先在远古环境中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形成的适应性结果。这些心理机制在当今社会中可能不再具有直接的生存价值,但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偏好。

干净,整齐有序,当然还有明亮等,我们潜意识里都认为这些更有利于生存的选择倾向。

当然,还有对于美的偏好

肤白貌美,黄金比例身材,流线型动感实足的跑车,整齐一致的队列,斐波那契曲线等等,人们对于美会有特别的偏好。

image

希望你正在开始着手处理一个干净整洁的桌面

这只是物理、视觉层面的干净,更深层次的是心灵、道德层面的干净!

印第安纳大学的NiCole R.Keith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副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相较于住在乱糟糟的房子里的人,住在干净整洁的房子里的人会更健康。Keith和她的同事们跟踪调查了998名年龄在49岁到6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人群心脏疾病发病率会上升)的非裔美国人的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拥有干净整洁居住环境的人更加健康活跃。家的整洁度比社区步行环境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情况。

2010年发布在科学杂志的一篇研究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利用语言分析软件测试了60个人对自己的家的描述。那些称居住环境“乱七八糟”或“塞满了没做完的东西”的女性比那些称自己的家“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可以在家里养精蓄锐”的女性更容易感到抑郁、消沉和疲累。研究还发现,居住环境乱七八糟的她们体内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水平也更高

201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混乱使人们难以专注在一项任务上。他们发现,混乱会使人们大脑视觉皮质区受到周围物体(与任务无关的)的影响,导致注意力分散,效率低下。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调查研究发现,每天早晨起来叠被子的人更易获得优质睡眠。而且,被调查者中,75%的人还谈到了经常洗床单会让他们的睡眠质量更好,因为干净的床单会让他们感觉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