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不同使用方法

来源:Google搜索、秋野、ChatGPT(排名分先后)

比生命可贵的也许是爱情,比爱情可贵的也许是自由,但比自由可贵的,只能是希望。人类最古老的情感都是共通的,无论是在车水马龙的霓虹夜晚里,还是在无垠旷野的星光下,身在四方的我们都可以通通的迷醉在这夜的深处。真正的奇迹在于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希望的不懈追寻。在这漫漫长夜中,我们一路狂歌,不枉青春热血方向。因为,每一个瞬间,都有可能点燃心中的星火,照亮前行的路途。

image

**思维导图:**英文名叫 The Mind Map,是一种用来开展、记录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

思维导图通常以一个中心主题为起点,然后通过子节点和连线逐层展开。每个子节点都可进一步分级,形成清晰的信息层级,其中中心主题代表宏观核心,下级节点则涵盖更详细的信息。

思维导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创建易于理解的架构图,更在于通过结构层级整理思路、想法和灵感。绘制过程规范了思维形式,使得能够聚焦和深入探索不同节点,实现可视化理解领域知识、创意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大脑的GPU能力远超CPU,因为图形理解能力远超过文字理解能力。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深化理解和记忆,而非简单地依赖文字

一般思维导图的特点为∶

  1. 有一个中心概念(Playing made easy)
  2. 从中心概念延伸出去的分支
  3. 从分支延伸出去的分支。
  4. 用明亮的颜色、图像代替文字来进行表现。

第一个建议


image

image

image

这是不是你经常使用的方法???

是不是很好?NICE、挺好看的、一目了解、结构清淅

image

一些大纲笔记软件都增加切换排版功能,一键切换树状图和思维导图的排版。

如果只是想用树状结构整理提纲、要点,没有必要画思维图导。任何一个文本编辑器都有所谓的“bullet points”功能,比如(word,印象笔记,有道笔记,Obsidian等),树状图的拓扑结构完全等价于这种bullet points,你根据不需要去动用鼠标,直接键盘缩进,反缩进,想从哪儿插入就从哪儿插入,想怎么排顺序就怎么排,无需关心美观问题。

建议别再干了

思维导图是反应独特个体的思考过程,不具普遍性,他人可能难以理解。

思维导图不适合做信息的标准化传递和组织间标准协作文档

标准化的信息就用更好的标准化模板和工具,思维导图并非最佳的结果呈现和信息传递方式,而是帮助你建立思维逻辑的思考工具。

第二个建议


image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掌握临界知识,本质是收集和整理信息,有效率的产出结果,解决问题。在工具技巧层面,知识管理综合了信息采集(对象包含灵感、网页、文章、读书笔记、图片、语音等)、储存、多端同步、相互整合、搜索调用等方面的技巧。

思维导图一般被用来记笔记和整理信息,但前面已经说到用思维导图列大纲、做笔记是费力不讨好,自然它也不是进行知识管理的最佳工具。

不利于分享,往往只能让人觉得“woo,好好看,好用心”,但是个性化的表达并不利于传播。

不好整合,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树状结构的;更加重要的是,真正系统地输出内容,需要整合很多张脑图的知识,这意味着脑图们需要分拆然后整合,极其麻烦。

不利于搜索,当然也许现在的某些软件已经支持搜索,你真的觉得他们的搜索比知道管理软件来得方便吗?

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知识管理工具,有着全面舒适的功能,在知识管理这一层面的比较上,思维导图完全可以说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建议别在干了

思维导图不是为了知识管理而生的

第三个建议


这是我曾经做过的事情,当然项目最终没有开始,开始一个项目需要多少人,项目里面有多少产品功能,每个功能需要多少时间完成等等,当时就是用思维导图做了一个对事件、日程时间上的一个分析管理。

然后你就会发现:

  • 已经完成的事情无法隐藏
  • 事件有任何变动的时候,信息就会变得复杂
  • 你无法有任何其它维度的方法去重新查看
  • 等等

千万别干todoList这种事


Now. Let's get started

【思维、导、图】的字面分析

思维: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理解什么?思考和认知的过程,涉及到对信息的处理、分析、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等。

导:意味着组织、引导、整理的过程,将各种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结构进行排列

图:用图形、图表、图示等,将信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的工具,展示思维的关联和组织的结构图

思维导图的正确用法,就是给大脑扩充内存,帮助突破工作记忆的限制。你同一时间只能想四个东西,可是做这件事需要同时考虑八个东西。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八个东西都写下来,摆在你面前帮助思考。预算一万元,要做八件事,怎么分配呢?躺着思考脑子不够用了,坐起来找张纸,把八件事都列好,分个轻重缓急,这里多点那里就得少点,加加减减,就好像演算什么数学题一样。

用来思考创作,如进行可视化思考、头脑风暴。更高级的用法则是用思维导图做决策和判断。

思维导图,本质上是为了引导思维而画的草稿图。思维导图的重要价值在于:

  • 思维导图是用来来解决特定问题的,它的第一大价值是目的导向。
  • 思维导图能锻炼思维,帮助我们打破线性思维的惯性。
  • 思维导图学用得好,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大用,思维导图不仅仅是画图而已,更体现在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实操层次的运用。它是知行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
  • 思维导图为人脑短时记忆有限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拓展了人脑的缓存,使得更多的想法可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被摆到桌面上进行讨论;把大脑黑盒子里面的东西摆到了阳光下。
  • 思维导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先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再寻找不同想法之间的联系进行聚合,为创造性思维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能帮我们捕捉灵感、获取洞见"

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作为一个思考工具,是用来辅助思考的,但思考质量本身恰恰是工具无法给予的。思考的层次的提升只能通过认知升级来实现,认知升级的途径——成为终身学习者。思考工具并不是思考本身。

一、组织自己思想


主要运用场景是:组织思路,分析问题,思考解决方案等方面,如果自己有个中心思想,希望体系化的丰满该思想,就需要围绕该中心,通过发散思维提供各种维度分支的联想,推理和描述。

这些维度如下:基本问题(5W1H),性质,历史,结构,功能,过程,评估,分类,定义,个性等,但为了大脑记忆的有效性,维度分支最好在3-7个之间,如果过少没有成体系化,而过多则大脑有记忆瓶颈。

组织自己思想的中心课题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否则你组织的思想很难有针对性,这和创造性思维的场景是不一样的,头脑风暴的中心课题要求有足够的宽度,不能局限在一种目的下。

image

例如:“功能”中的“服务客户”,我将联想新电商是怎么服务客户的:“服务无所不在”,“服务收费代替按产品收费”,“先享用后付费”,“消费者更在乎服务品牌”而不在乎“产品品牌”等,都有可能出现。

除非你已经是个思维导图绘制的高手,否则尽量不要用它做会议的一手记录

用思维导图记录会议一手纪要,和用Word方式或者其他一些速记方式没有本质区别,缺少思考过程,所以只是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了一个会议纪

二、记忆


学习记忆,工具掌握等,思维导图在记忆方便的运用,来源于大脑的多维联想记忆方法,这个记忆方法在今天,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当我们学习新知识,需要记忆的时候,通常都鼓励采用联想和多维记忆来加深对这个知识在大脑皮层的反射刺激。

例如:我给一个熊 bear的单词,我们用多维记忆会联想到什么呢?可能每个人想到的都不一样,我画出的是我联想到的3-7个维度

image

采用多维度联想记忆法,目前是比较常见的记忆手段,通过该记忆方法不光可以记忆一个中心事物,比如:熊 bear,而是可以记住一片相关事物,能记住那些,恰恰是大脑皮层最活跃的存储区域,如果你关心政治,记住的就是与熊相关的政治词汇,比如:“Russsia”,如果你关注电影,你记住的就是关于熊的电影等等。

思维导图的发散,多维的特征可以帮助你,实现对事物的关联自然记忆。用好思维导图就是把你对外界陌生信号放入你记忆最活跃的区域里,随时可以提取。

脑图记忆,其记忆速度确实会令人吃惊,但仅限于快速记忆,短时间记忆。你掌握了多少知识,根本上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如果是想学习知识,想打好基础,更需要把知识整理到长期记忆中去,而不是追求短时记忆的昙花一现。想要学到真本事,大把的时间砸进去是必须的,记忆的黄金定律是重复,而不是用思维导图。

三、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


“组织自己思想”是0-1的思考,而“创造性思维”是0-N的思考,最终创造性思维形成的结果也许和你最初的设想的目标并不一样。因为在创造性思维中我们并没有给予太多的中心限制,而是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和联想建立一个非结构化思路。

在头脑风暴的制作过程中:

  • 第一阶段是畅所欲言,谁有什么想法都提出来,这时候使用思维导图就非常方便,弄个白板,什么想法都先写上再说,这里没有边界,你的思考边界就是这个中心主题的边界。
  • 第二阶段是建立联系,评估这些想法,你可能会发现几个想法之间的联系!发现联系,就把这两个想法用一条线连接起来 —— 这个动作可不得了,你从根本上改变了这张图的拓扑结构!
  • 第三阶段是形成决议。把讨论中淘汰掉的想法都划掉,保留这些关联最为紧密的观点,剩下的分出主次或其它,作为下一步组织自己思想的原始素材。

这就是从众人的发散思维,到最后集体的集中思维的过程。先发扬民主,最后形成集中。这个思维过程,这种决策方式,比白板上画的图好不好看重要得多。

个人思考也是这样,一个人的头脑中可能有不同的声音,同时考虑这些声音内存不够用了,就干脆都先写出来,然后思考整理,自己跟自己开会。

这就叫思维导图 —— 为了引导思维而画张图。

创造性思维最为困难的,不是思维发散,而是观点汇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用头脑风暴思考问题,但用完后发现最后是一盘散沙,观点很难被沉淀和利用。通过观点的相关性连接,剩下那些最具关联性的观点,就可以保障我们思考的是可体系化的创新思维,而不是空中楼阁和沙漠绿洲。

image

image

经常看警匪片或者悬疑片的话,对于这样的图你肯定不陌生

这叫Mosaic Investigation wall (马赛克调查墙),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先发散后聚合”的高级信息整合技巧,让分析人员能随时看见事物的全局,随时跟进,进行即时的分析展示和讨论,通过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的分析,汇总得到最后的关键线索,解决问题。是不是跟上面很相似。

YOU SHOULD:

  • 先从目标开始
  • 用对地方
  • 冲破限制
  • 善用工具

YOU MUST NOT

  • 学而不用
  • 一招鲜吃遍天
  • 浅尝辄止

日常多使用思维导图,因为它能很好的锻炼我们结构化思维能力,不只是记录的一个工具。

一个灵活的思维导图,会随着你对职业的认识加深和计划的调整始终处于一个更新的状态,辅助你对当前已经掌握的,和准备掌握的技能有更全面的认识。强烈建议所有同学都培养这种习惯。

常见的概念关系

顺序式例如数学概念,抑或表示计算机算法的"流程图"。鱼骨图 / 流程图
发散式创意想法时常规思维导图
枚举式没啥逻辑关系表格
网络式人际关系、社交网络、知识网络等等有向图 / 无向图 / 表格

概念解释:

bullet points:

五点描述,中文译作“要点”,是指文本中使用的项目符号,通常用于列举或强调一系列相关的项或信息。这些符号可以是圆点、方块、小圆圈等,用于突出每个项目,使其更易于阅读和理解。使用 bullet points 可以使信息更清晰、结构化,并帮助读者迅速浏览和理解关键点。这种格式常见于清单、摘要、简报和演示文稿等文本中。

5W1H

六何法又称为6W分析法或5W1H,即何人(Who)、何时(When)、何事(What)、何地(Where)、为何(Why)及如何(How)。 由这六个疑问词所组成的问句,都不是是非题,而是需要一或多个事实佐证的应用题。 有时“如何”不计在内,因为“如何”可以被“何事”、“何时”和“何地”描述,变成“五何法”。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及为何(Why)。

有个相关的链接不错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68320

其实最初我是在整理设计规范的时候,查找资料网站上看到一个关于“潮汐”APP的思维导图的分析,想以此为基础,计划对“勘查小精灵”进行样本分析,随着查阅的资料量和思考,慢慢对文中关于思维导图的观点不再完全认同,基于对当前文章的产生初衷的尊重,还是在文章末尾引用了。

思维导图在产品上的使用

产品功能结构图

功能、页面、信息结构图,都是产品经理输出的内容产物,通常会置入到 PRD 中供团队成员查看和理解。

产品开始进行一个新产品功能规划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启动思维导图工具,开始整理该产品会包含的具体功能,和对应的功能层级,这应该非常好理解。

比如我们用潮汐这个 APP 举例,如果我要规划一个这样的产品,我会先考虑它包含的核心功能白噪音,然后向后思考白噪音包含哪些种类,如专注、睡眠、小憩、呼吸。每个白噪音类型里,我再根据对应场景提供更细节的功能出来。

image

然后,我再想到,白噪音不是只有固定一种的,而是包含非常多种,是不是就该提供一个放不同白噪音的地方,于是就增加了探索的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包含搜索、广告位推荐、分类推荐功能。每个独立的白噪音,还可以对它进行收藏、分享等功能。

image

再然后,就还有添加用户系统,增加会员功能,统计功能,个性化定制等,就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个图表将所有想到的功能多罗列出来。

image

虽然产品需求的推导前面还有别的专业分析步骤,但落实到具体包含功能的制定上,过程和结果都如上方的一致。通过思维导图逐个模块添加和细化,明确它们的类型、层级。

一个修订完整的功能结构图,就能清晰的表示这款产品包含了哪些功能和服务。

产品页面结构图

产品页面结构图,是一个和功能结构图非常容易搞混的图形。很多产品经理在 PRD 中会在做完功能结构图以后紧跟页面结构图,两张图形中会包含大量重复的名称和相似的结构,让新手一头雾水。

页面结构图等同于体验五要素中的结构层,用来诠释产品包含的页面、层级、分支。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功能并不等于页面。

一个页面中可能包含多个功能,比如专注页面中,就包含了时间、开始、暂停、停止、模式、标签、场景设置的功能。

image

而一个功能模块,也可能包含多个页面,比如我们在功能结构图中可能会简单表示添加声音的功能,但这个管理需要比较多的操作步骤和页面来完成。

既然我们知道功能和页面不是一回事,那么页面的类型、结构有没有必要表现呢?答案必然是肯定的,页面也需要通过树状图做完整的梳理并展示。

image

一个产品有什么样的页面,层级如何制定,都是基于功能分析出来的,合理的情况,是先把功能定好,再想怎么做页面。功能是产品的内核,而页面涉及到具体的表现形式。

产品要避免从页面入手,只告诉你整个产品包含了哪些页面,大概的层级,但对功能的具体规划却往往语焉不详。

产品信息结构图

就是界面里要摆啥?

功能地图有一定的描述,但显然还是比较宽泛模糊的,设计师是需要更具体的字段内容的。这就是信息结构图存在的价值,描述每个功能模块或页面下方,包含哪些信息字段内容。

比如在白噪音的详情页中,要放哪些信息?就一个音频文件,我们要往里塞什么好。如果作为产品我的出发点就会是丰富这个页面的一些信息,让用户更有欲望使用,或者进行识别。

image

仔细整理这些信息,你会发现不少页面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实际信息量一点都不少。而这些信息,不是设计师还是开发随手做的,都是经过产品规划才落地的。

每个具体的信息,类似开发环境中常说的 “字段”,它也确实是产品经理工作中后续和开发梳理字段表的雏形。

所以,到这里我们也就基本了解了项目中最常用的三个具体思维导图。它们包含一定的先后顺序,“功能 —— 页面 —— 信息” 依次推导,从核心到细节。

梳理这些内容,对后续我们展示、理解项目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也是 PRD 文档中必备的图形元素之一。即使项目环境中不需要设计师自己上手,你也要保证可以明白它们各自的作用,以及看懂它们在实际文档中表述的内容。